本学科依托国家国防科工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共建及产学研联合办学平台,围绕工业自动化、系统智能化、检测多样化和控制网络化,进行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形成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器人科学与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复杂系统与组网控制等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学科方向。
本学科拥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省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已建成“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制造过程测试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科研创新平台。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1个。现有教师51人,其中教授23人、博士3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人、被外聘为博导4人。近5年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8项;财务到账经费4260余万元;SCI和EI收录论文148篇,出版专著8部;获发明专利14项、省级科技奖5项、教学成果奖3项,培养硕士160人。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以工程领域内的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主要工具,研究各种控制策略及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综合、优化、设计和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控制理论是学科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控制工程是学科的背景动力和发展目标。主要研究内容有线性与非线性控制、自适应控制、变结构控制、鲁棒控制、智能控制、模糊控制、神经元控制、预测控制、推理控制、容错控制、多变量控制、量子控制、系统辨识、过程建模与优化、故障诊断与预报、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复杂系统的优化与调度、智能优化与智能维护、复杂性理论研究、高性能调速与伺服、运动体导航与制导、机器人与机器视觉、多传感器集成与融合、多自主体合作与对抗、嵌入式系统、传感器网络、软测量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现场总线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网络控制与流媒体技术,以及将上述技术与方法加以集成的综合自动化技术等。
指导教师:吴斌,蔡勇、吴亚东、王儒敬
2.机器人科学与工程
依托全国唯一以核辐射环境机器人技术及应用为研究特色的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针对国家在军工遗留核废处理处置、核安全与核应急、核电装备自动化等方面的技术、工程和装备的需求,研究面向强辐射环境作业的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建模及作业控制技术;研究辐射、高温、真空等恶劣环境下图像增强、降噪与校正算法及新型成像技术;研究机电系统状态监控与故障诊断、机器人场景建模与自主导航技术。
指导教师:刘知贵、张华、庹先国、王立平
3.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研究控制系统中对象、环境、过程的信息获取、转换、传递与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信息基础和保障。检测技术主要研究将反映被测对象特征的参数转换为易于传递的信号,提供给控制系统,自动化装置主要研究控制系统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机构等以及相应的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理论基础涉及物理学、信号理论、控制理论等,主要运用数学、力学、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与仪器仪表、计量学、智能理论及信息处理技术等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工业自动控制装置,新型传感器和仪表,嵌入式控制系统,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
2) 工业现场总线,高速工业网络,传感器网络;
3) 信息采集、转换、传输与处理技术,软测量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4) 控制系统的自动测试方法,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设计。
指导教师:尚丽平、余家欣、袁卫锋、古斌、李怀良、李国强
4.复杂系统与组网控制
旨在利用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图论和凸优化等理论为基础,研究以决策分析、机器学习等为基础的复杂系统构成要素、组织结构、信息交换以及反馈控制等技术;研究微分动力系统、非线性系统等建模方法,以及通过机器学习技术求解分析复杂系统动力学性质的方法,解决复杂动态网络环境的快速认知以及网络测控环境下的资源自适应分配等问题。理论基础包括线性系统理论、泛函分析、最优化理论与方法、网络结构稳定性、网络演化动力学、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等。
指导教师:姚远程、江虹、邹传云、张来平、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