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颁发了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获奖证书,公司环境与资源学院徐龙华教授牵头完成的“复杂难选锂辉石矿清洁高效浮选分离新技术”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是学校首次牵头获得该类奖项。同时,数理学院刘涛作为第三完成人参与的项目“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基本模型的精确解和强耦合物理”荣获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集团作为第四完成单位获得了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我国锂辉石矿资源十分丰富,却又严重依赖进口,主要是由于锂辉石、长石等铝硅酸盐矿物的晶体结构复杂,表面化学性质相似,致使浮选分离难度大。“复杂难选锂辉石矿清洁高效浮选分离新技术”项目经过长期深入研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锂辉石矿高效浮选分离新技术。新技术对原矿性质变化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重现性好,较大提高了锂综合回收率。该成果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生命力,并为其他种类氧化矿的高效浮选分离提供了借鉴。
“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基本模型的精确解和强耦合物理”项目代表性论文在 《Physical Review A 》《Physical Review B 》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后引起广泛关注和评论。刘涛团队关于量子Rabi模型解析精确解的代表性论文2021年被Springer出版。美国物理学会刊物总编 P. Meystre 教授撰写的研究生教科书《Quantum Optics》中用了三至四页详细概述,用于介绍量子Rabi模型精确解的推导步骤。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教授最新出版的《量子光学》一书中关于Rabi模型的内容中用了三页介绍项目组关于Rabi模型精确解的推导步骤。国际理论物理大奖(狄拉克奖)获得者、量子相变理论的先驱、美国科学院院士 S. Sachdev 教授等人把该项目获得Dicke模型的临界指数作为判断相变普适类的基准。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是由教育部设立,主要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专利技术实施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单位,是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的重要科技奖项。
(王丽明 编辑)(环境与资源学院 供稿)